新加坡圣淘沙海洋生态馆近期在海洋保育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人工繁育出15种鲨鱼与鳐鱼,其中还包括全球极度濒危物种。这些珍稀生物不仅被捐赠给国际水族馆,也有一部分计划放归野外,协助修复自然生态。
全新升级后的新加坡海洋生态馆(Singapore Oceanarium)将在本月24日重新开放,目标是打造亚洲领先的海洋生物保育与科研中心。其中,鲨鱼与鳐鱼的繁育与重返大海计划,是生态馆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生态馆负责人在近日的媒体分享会上介绍了最新设立的研究与学习中心,以及与本地及海外机构展开的多项保育合作。例如,生态馆与国际组织ReShark携手,参与濒危豹纹鲨的人工繁殖工作,助力恢复印尼拉贾阿帕特海域的野生种群。生态馆团队通过分析鲨鱼的遗传基因,确保将来放归海洋的个体能保持健康的遗传多样性。
值得一提的是,生态馆还全球首次成功繁育出极度濒危的圆犁头鳐,这一壮举在全球海洋保育圈内引起高度关注。这种珍稀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生态馆的成功为全球保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范例。
为了提升照护能力,生态馆持续强化员工培训,邀请国际专家来新加坡授课,并派遣员工赴海外学习交流。馆内现有超过200名专业人员,包括水生兽医、动物护理专员和实验室技术员等,全面负责动物的健康管理及科研任务。生态馆也持续投资水生兽医设备,包括先进的诊断仪器与环境监测系统,确保动物们得到最妥善的照顾。
生态馆设有22个主题展区,全方位介绍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与栖息环境。其中“鲸落与海洋山”展区重现深海鲸鱼死亡后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馆方并展出17种深海生物,让访客深入了解这片神秘领域。
生态馆海洋生物保育团队表示,展出每一个物种背后都承载着科学研究的意义。例如,与海外深海研究机构合作取得的物种,除了展示给新加坡公众,也成为团队了解深海生态的重要研究对象。由于深海生物对于环境要求极高,馆方在设计展缸时精准模拟原生栖息条件,从光照、盐度、水温到底部材质都经过细致调控。
某些深海冷水物种在运送过程中会遇到水温变化带来的压力,为此工作人员花费数周时间逐步调整水温,确保它们平稳过渡适应新环境。例如,生态馆成功养护了通常在人工环境下无法存活超过三个月的深海牡丹虾,养殖时间已突破一年,刷新了国际纪录。
未来,生态馆计划继续探索更多深海物种的展示与研究,提升公众对海洋生态的认知,同时为新加坡在全球海洋保育工作中争取更多话语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蓝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