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新加坡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开始将中国品牌视为值得信赖甚至优先选择的产品来源。随着品牌形象的升级,中国制造正逐步摆脱“廉价实用”的刻板印象,转向“可信、具吸引力”的方向发展,而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也可能进一步推动这一趋势在新加坡的发展。
根据新加坡本地机构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六个月中,中国品牌和本地品牌的消费增长率分别达到35%和38%,而美国产品的增长率仅为24%。与此同时,约有一半的男性和超过三成的女性表示,他们减少了对美国产品的购买。
这项调查访问了1500名18岁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结果反映出新加坡消费者在品牌选择上的明显转变。
中国品牌逐步摆脱“廉价”标签,迈向“精致化”路线。在品牌认知层面,中国品牌已不仅仅是价格优势的代表,而是在产品设计、品质、功能性等方面全面提升,赢得了新加坡消费者的信任。
虽然在个别知名品牌的选择上,新加坡消费者仍有一定倾向,例如在社交媒体、手机和饮品等领域,美国品牌仍有较强影响力,但从整体产品类别来看,中国品牌在多个领域已实现领先。
在汽车、日常食品、家用电器、生活服务以及零食与便利食品五个主要品类中,中国品牌在新加坡市场的偏好度均高于美国品牌,领先幅度介于六至九个百分点。例如,在汽车品类中,34%的受访者偏好中国品牌,而偏好美国品牌的比例为28%;家用电器方面,中国品牌的偏好率为39%,远高于美国品牌的30%。
最具象征意义的变化莫过于2025年前四个月,中国电动车品牌比亚迪在新加坡的销量超过传统日系巨头丰田,跃升为新加坡最畅销汽车品牌。这一现象凸显了“中国产品”在本地市场的结构性转变。
多位新加坡学者和专家认为,中国品牌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包括产品品质的大幅提升、更具前瞻性的数码营销策略、社交媒体传播效应,以及与本地消费者文化价值观的共鸣。
专家指出,新加坡年轻人从小接触各类全球品牌,更注重性价比与产品背后的理念,他们不再一味追捧西方品牌,而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生活方式契合的产品。中国品牌在设计上更贴近亚洲审美,在功能上更懂本地需求,自然获得年轻一代的认同。
此外,如TikTok、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普及,也显著提升了中国品牌在新加坡的曝光度和吸引力,为品牌构建了更具黏性的用户社区。
比亚迪在新加坡市场的成功,更被看作是一种先发优势和行业象征。其在电池技术、智能设计与供应链效率上的表现,使其在全球电动化浪潮中具备可持续竞争力。
尽管地缘政治对消费趋势有所影响,但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品牌在新加坡的立足之道,必须回归于产品自身。只有持续提升设计能力、创新水平与服务体验,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长期忠诚。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醒,语言差异、售后体验与数据隐私问题,仍是影响新加坡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若要在本地建立长期品牌忠诚度,中国品牌需展现的不只是效率与价格优势,更需体现对本地文化的尊重与包容,打造真正“以人为本”的品牌形象。